我在读空间,空间在写我,如今我们重构空间
扎哈·哈迪德(Zaha Hadid)去世了,而她标志性的连绵空间将存在下去。
我们记住扎哈,因为她是个放纵的奇迹。用奢侈的造物,重构当代人习以为常的功能化空间。
去掉棱角,消融阻隔,任性扭曲、绵延弧线——这一切空间构想,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精神象征。
从园林、宫殿,到教堂、庙宇,从剧院、场馆,到商场、办公室。
空间史也是文明史。我们沉浸于空间,并体验其中的气息。人不断读取空间信息,空间同时塑造人的行为。
谈及空间,我尤其喜欢山顶的亭子。
作为敞开的标记物,一座亭子不仅提供了遮蔽,更提示了”此“(亭子中)与”彼“(自然界)的区隔,让我享受四面来凤,同时注关注亭外的视界——山林的视觉形式感。
我在读空间
我们行旅、观瞻,也是阅读空间。空间设定情境,而情境意味着内容(Context Is Content)
从天安门到端门,再到午门、太和门,到太和殿广场。在这条行动路线上,空间不断闭合、释放、闭合,释放。最终,呈现太和殿广场的壮阔。没有数百米的局促、压抑,也就不会出现最终的“释放感”。
故宫以院落式为基础向四下延伸、铺陈。故宫的空间中,大与小相对,宽与窄相间,形成节奏感。行走其中,我们时刻意识到,格局与规则的严谨限定。
对此相对,宏伟的法国凡尔赛宫,以三面围合的小广场作为入口,访客从一个开阔的空间进入另一个开阔的空间,凡尔赛宫的开放式的广场空间与故宫的闭合空间形成对比。
典型的中国佛寺,以山门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本寺主供菩萨殿、法堂、藏经楼等轴线形态组织空间,前后关联,起承转合。李泽厚说: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“可游”“可居”理论是一致的,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,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。
中国佛寺平面布局,稳重且严谨,而西方之哥特大教堂,则展现向上飞升的磅礴气魄。嶙峋的骨架,遍布的镂刻,高耸尖锐的垂直线条,强烈的雕塑感,令人顿生崇敬之情。哥特教堂的窗,大且美。窗面描绘圣经故事——天国是蓝色的,基督的血是红色的。
罗丹说:“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,使人不由得不肃静;正是在这种肃静里,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乐。”
在哥特教堂中,人类精神通过穹顶,不断向上升华,似乎越来越靠近神圣的领域。
中国佛面绵延而含蓄,而西方教堂,直观,且强烈。
中国佛庙空间充斥世俗感受,可游可居。而在哥特教堂,访客读到的信息是上帝的宏伟气象,以及人类的卑微。
不同的空间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基因。我在读空间,也是在读文化。
空间在写我
空间包围着人,为人的思想与行为赋形。
当我们进入哥特教堂,会感到自我的渺小而心存谦卑;当我们漫游中国庭院,自然会酝酿出曲折的闲适。
凡尔赛宫镜厅,装满镜子,华丽至极,在反射中,洋溢着自恋。凡尔赛宫的大型庭院,则给人理性的格局,敞开,规整,甚至有些无聊。
苏州园林“一步一景、移步换景”,通过旖旎转折,增加了空间的皱褶,拉长了逗留的时间。深山藏古寺,完美的古寺在山林之中,在层层叠叠掩映之中。寻访名山,经历曲折,也是一次精神漫游。
直线暗示速度、向前行进,而旖旎的空间,暗示停留。空间意识,经由时间进程得以呈现。
现代的空间规划,格外强调功能性。用结构化的空间,提示雇员们要像螺丝钉一样专注——时刻勤奋工作,保证效率。
尼基尔·萨瓦尔在《格间里的秘密:办公室渐变史》揭示了格子间在当今办公文化中的独特地位。
缩小格子间面积,成了企业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。1994 年,美国每个员工还可以拥有 8.4 平方米左右的隔间,而到 2010 年竟然缩减至不足 7 平方米;
在 2008 年经济大衰退笼罩的失业恐惧结束后,许多人不得不为自己还能呆在一块巴掌大的、姑且算作自己的小空间里感到庆幸。
格子间是理性与规矩的代表作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·韦伯认为办公室的组织方式,其代表的理性和规矩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。格子间的组织布局不仅可以影响员工心理,还可以重塑个人性格。
以上灰色的格子间,或传统教室的空间布置,暗示了等级与秩序,提示空间使用者尊重师长,不要挑战权威。
明暗、宽窄、高矮、远近……无论古代,还是现代,无论古庙,还是格子间,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。
打开空间,释放自由
以格子间、传统教室为代表的秩序性空间释放出“各就其位”的信息。保守的空间设计,不断给出暗示“它就是这样”,不要不询问“它可以怎样”。
当创造力成为稀缺品,当创意活力、团队跨界协作等创新要素获得重视,开放空间再度回归。当代的创意空间,不断释放信号,与创意者保持互动。创意企业营造别具一格的创意环境,体现独特公司精神的同时,为所有员工发送创新信号:打破层级,挑战不可能,探索新的可能性。以谷歌公司为代表的创意空间设置,超越了视觉,上升到文化营造的层次。经过长年累积、形成不可替代的创新气氛。
将美容院、高尔夫球场、游乐园、游泳池……都搬到公司中,沙发、乐高玩具随处可见,洗手间里配备淋浴设施,健身房和游泳机……音乐室甚至配备了钢琴。一位谷歌员工说:“这里桌球台、咖啡厅、休息室到处都是,就好像是一栋耗巨资建起来的学生宿舍。编写计算机码令人疲惫不堪,但这里就像是一处集乐园和度假胜地合二为一的地方”。CEO埃里克·施密特说:“谷歌到处是熔岩灯和滑板车——所有人都以为我们是白痴。然后他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做得多么出色!”谷歌公司的员工,甚至主动退掉了出租房,搬进了公司。
不久前,我们去西安的私立学校——欧亚学院访问,他们校长提出了鲜明的空间理念:设计建造有吸引力的图书馆,让学生们喜欢上图书馆的空间,然后再考虑让他们开始读书。欧亚学院的空间规划富有创意,不拘一格,令人耳目一新。
无论学校,还是企业,打破理所当然的空间秩序,是激发创造力的起点。
设计思维的空间
设计思维将开放、灵活的空间视为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。
斯坦福大学、波茨坦大学的设计思维学院都有空间的独到之处。边玩边做,创意空间促进创新行动。空间中的道具,也让创新者产生灵感。
理想的创意空间应该包括:
开放的空间环境,灵活、可变化的空间规划
充足的光线、有创意的灯光系统
有趣的墙壁、地板色彩设计
不拘一格的家具及装饰物、植物
玩具以及各种创意道具
好听的音乐……
几个月前,我们与奥迪公司合作举办设计思维工作坊。围绕“重新设计培训空间”的创新挑战展开工作。
奥迪中国培训学院院长Thoralf scholze说:“新思课的设计思维工作坊打破了奥迪决策的预设,同时也印证了我们的某些判断。”Thoralf scholze厌倦了灰色、单调的办公空间。他相信,创意改变空间,而空间,又能反过来促进创意。
通过设计思维工作坊,奥迪的同事们设计了独特的奥迪空间。地板上绘制了奥迪公司的发展史,不同颜色的LED灯光营造房间的主题功能,用AUDI图形制作沙发和装饰物……对空间的创新思考,同样会启发他们改变工作的方式。
设计思维强调创意空间的人性化,也就是将重点从空间的功能性、秩序性,转移到个性化、多样化。
结语:Let’s make space
如果你不关注空间,它将隐没于背景。不过,即便空间消失于无形,仍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行为。
空间的意义仅存在于对话之中。(Content is nothing on its own. It only exists as part of conversations )
人在营造空间时,也在营造自我。同样,解放空间,也是在解放人。
设计思维探讨空间的可能,它的意图在于从外部进入内部,打破束缚,释放创造的力量。
因此,促动创新转变,从营造创新空间开始。
作者:
王可越,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,博士,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。
原创文章,转载及其他有关本微信服务内容的知识产权事宜,请联系d_thinker@sina.com
王可越撰写的其他文章:
感谢您关注“新思课”
每周五更新内容